“没有一个中国人,能够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”
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火了
这部短剧一经发布就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
网友们也看出了剧中的种种隐喻
刚逃出的小“玉壶”脸上是脏兮兮的
她说“我迷路了,我不知道怎样找到回家的路”
她说“这么大个柜子只住两个人”
……

网络短剧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第一集截图
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
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、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,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,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中国23000余件藏品,珍品如山。其中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,剩下的都因为博物馆的场地限制长期放在库房不见天日。而被展出的藏品也没有被慎重对待,曾经参观过的网友用“堆放”形容大英博物馆对待中国藏品的态度。近期大英博物馆约2000余件文馆藏文物被盗,这让所有在大英博物馆藏有文物的国家都痛心不已,强烈质疑大英博物馆对人类文明瑰宝的保护能力。
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《女史箴图》唐摹本,1900年被从颐和园抢走,1903年大英博物馆仅花了25英镑购入。但是大英博物馆对《《女史箴图》的保护并不完善,不了解中国绘画的英国古画师将这幅无价之宝切割成了几块,裱在镶板上,明清时期的题跋也被当作边角料裁掉。最后他们不得不请了中国修复专家邱锦仙,《女史箴图》才得以修复。而更多的珍贵的中国画作则因为保存不善残碎不堪,只能像垃圾一样放在条件欠佳的博物馆储藏室里,《女史箴图》只不过是极少数保存下来的“幸存者”罢了。

大英博物馆,《女史箴图》
中国的这些文物是怎么来到英国的?
尽管大英博物馆用了“捐赠”、“收购”等字眼来粉饰太平,但如果你曾去过圆明园,见到过历史课本上“火烧圆明园”之后的残垣断壁,那么答案显而易见,除了作为现代艺术品被收藏的“小玉壶”以外,其他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中国文物是中国曾经饱受战争摧残的见证,是被侵略者用掠夺和不正当贸易等方式带出中国国门的。
大英博物馆中国厅中阳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,其上面的割痕清晰可见。1856年到1932年间,多个所谓的“西方探险家”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,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。其中,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。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,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.3万件,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,致使学术界有“敦煌者,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也”之嗟叹。
中国文物的回家路
为了阻止流失国索回文物,英国1963年制定《大英博物馆法》,该法基本上禁止博物馆返还任何藏品。这相当于英国给自家门上装了一个门槛,告诉文物的失主因为这扇门我打不开,所以你们的文物无法归还。除此以外,英国还会以文物可能在运输途中受损、归还国国内局势不稳定无法保护文物、获取途径完全合法等理由搪塞。
中国文物回家路困难重重。
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,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共有中国文物164万件,民间藏中国文物数量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,这表明有约超过1000万件的中国文物流落海外。
近年来,海内外华人活跃在各个国际拍卖会场上,以高价拍得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,中国政府也一直在通过外交协商等方式促成文物回国。从 1949 年至今,通过执法合作、司法诉讼、协商捐赠、抢救征集等方式,我国已经成功促成 15 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。
“一念在兹,万山无阻;克艰克难,荣归故土。”文物回家路很长、很难、很曲折,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中国人相信,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,不屈不挠的我们终将迎来更多中国文物回家!